booking icon
Booking
doctors icon
Doctors
Services icon
Services
contact icon
Contact
blue search icon
Search

Latest Health Information

15 Feb 2020

Dr. Adrian WONG 等,寂寞到夜深

「慘了!今晚又睡不着了!」

「明天怎麼上班啊?還是應該請病假?」

「已經三點了,只剩下三個小時睡覺……」

以上想法,是否似曾相識?這些,都是陳小姐(化名)每晚的心聲。

陳小姐,三十五歲,身體健康良好。她在跨國公司任職多年,並於半年前晉升為高級行政人員。然而,她升職後深感工作繁重,身心愈見繃緊,她的睡眠也受到影響,有時輾轉反側多時才入睡,有時更會徹夜無眠。

為了補回缺少了的睡眠時間,她決心每晚提早數小時就寢,但她往往了無睡意,只能閉起眼翻來覆去。等得不耐煩的她,又在床上坐起來,全神貫注地處理公事,只是電郵寫完了,短訊回覆了,她還是眼光光。兩點、三點、四點……看着時間流逝,她愈來愈緊張。

失眠教她擔憂的,不只是身體疲累,更是記憶、判斷、集中等能力下降,令她無法應付工作。漸漸地,她把工作上的錯漏,還有所有不如意事,統統歸咎於失眠。

此後,每當她想到失眠,她就焦慮不安,愈接近睡眠時間,這些情緒愈濃烈,令她更難入睡,無論提早多久上床,依舊輾轉反側,使她隔天更為憂心。久而久之,失眠成為慣性問題。三個多月後,她出現抑鬱傾向,覺得一切失去掌控,甚至認為自己會因失眠而死,終於求診。

看到這裡,也許不少讀者都感同身受,聯想到自己失眠時的無助。但是,我們真的如陳小姐所想般,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睡眠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都能有效改善失眠。

最直接的,是在適當的場合和時間睡覺,這種方法稱為「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先說場合,睡房是用作休息的地方;陳小姐常在床上工作,令睡床失去與睡眠的連結,是故躺在床上,仍不想睡覺。再者,她愈睡不着愈焦慮,結果睡床更和焦慮發生連結,使她每次看見睡床時感到緊張。再說時間,我們應順從自己的生理時鐘,盡量在想睡的時候才躺床;陳小姐不理會生理時鐘,即使毫無睡意,仍提早許多就寢,自然目不交睫。

那麼,睡不着時可以做甚麼?若躺床後半小時仍無睡意,不應留在床上,反而要走出房間,做些不會令自己緊張的事,以培養睡意,並且把「睡床」和「失眠」的聯繫切斷。當感覺有睡意時,才回床上睡覺。

另外一個失眠人士的常見問題,就是「災難化」失眠的後果,例如認為睡得不好,工作和生活必定遇上許多麻煩,甚至覺得自己會瘋狂、死亡,他們也會不斷看時鐘,計算餘下的睡眠時間,但這些想法和行為,只會令自己更緊張、更睡不着。這時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這些想法,問問自己,以往睡得不好的時候,第二天能否如常工作?旅行時失眠,是否依舊玩得盡興?

陳小姐與臨床心理學家會面後,慢慢調整自己的想法,接受了每個人都有失眠的時候,不再不斷查看時間;她也改變了自己的習慣,不再在床上工作,只在睡意出現時躺床;她亦有聽從心理學家的意見,午間下樓散步,透過吸收陽光調整生理時鐘。兩個月後,她的狀況大有改善,雖然偶爾失眠,但她不再因而恐慌。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4045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