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version only)
十六歲的Polly(化名)正在一所Band 1中學就讀中五,準備明年的DSE公開試。她天資聰穎,父母亦認為她為人硬朗,她亦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在準備公開考試期間,Polly開始出現頭痛及肚痛等問題,但她依然「頂硬上」,對自己正在面對的壓力不以為然。經過半年被身體的症狀困擾,訪遍名醫都找不到病因,最後Polly發現自己患上身心症……
身心症泛指由身體症狀而引發的過度心理反應及連帶的生活影響。當負面情緒長期積聚,就可能引發一些身體症狀如頭痛,過度疲勞或腸胃問題等。 尤其是於一些習慣抑壓情緒的人,長年累月積聚的壓力就有機會在身體上展現出來。在Polly的個案中,她因為考試的壓力令到身體出現不適。這些症狀令她過於擔心,因此,她花很多時間及精力去處理這些身體症狀,令她生活大受影響。
大部分身心症患者都會尋訪不同的醫生,希望透過不同的檢查及診斷找出生理病源,期望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可是,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問題是由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最後花掉大量時間、精力及金錢後仍然未能解決困擾。
身心症不是假病,患者亦非無病呻吟,他們有實際的生理不適。然而,他們更需要的是處理心理層面的問題。認知行為療法以非藥物方式幫助患者改變思維及行為,教導他們應對壓力及身體症狀的方法。例如,身心症患者一般都會特別留意自己不適的地方,時常將問題放大,他們一覺得身體出現痛楚,就立即認為自己甚麼也做不到,好像是世界末日一樣。心理治療的目的就在於將症狀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首要是改變存在於患者腦海中的思想錯誤,幫助患者明白當出現身體症狀的時候,都可以盡量如常過活。治療亦可幫助不善於表達情緒的患者留意及表達自己的情緒。治療過程中心理學家亦會幫助患者接受這些身體及情緒反應。患者亦會學習鬆弛方法及管理壓力的技巧。很多時候,當他們學會能夠處理焦慮的同時, 身體症狀亦會得到紓緩。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1841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