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version only)
五十多歲的陳女士(化名)一直對個人健康沒有特別關注,直至兩年前因感冒求診時,醫生順道給她量血壓,她才發現自己患上高血壓。即便如此,陳女士也沒有定時監察血壓,除了每天服用一種由醫生處方給她的藥物外,她覺得生活仍然一切安好。不過,與她年齡相若的好友卻認為人到中年,需要開始為健康打算。於是陳女士在好友的積極游說下,決定來一次全身檢查。幸運地,陳女士所有驗血報告結果也正常,惟腹部超聲波發現她左側腎上腺長有個約兩厘米的結節。陳女士繼而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證實該結節為左側腎上腺偶發瘤(adrenal incidentaloma)。
腎上腺是一個內分泌腺體,雖然位於腎臟上方,但它主要負責分泌各種維持血壓的荷爾蒙,包括皮質醇、醛固酮及腎上腺素,與腎功能沒有直接關係。「腎上腺偶發瘤」是指在醫學造影檢查中偶然發現的腺瘤,絕大部分發現時患者均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數據顯示,腎上腺偶發瘤存在於約百分之一至九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良性的,約有一成是屬於功能性瘤,只有少於百分之五是腎上腺癌。功能性腎上腺瘤可再分類為皮質醇瘤(又名庫欣氏症)、醛固酮瘤(又名康氏症)及腎上腺素瘤(又名嗜鉻細胞瘤)。功能性腎上腺瘤會不受控地分泌相關荷爾蒙,導致血壓飆升,增加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庫欣氏症及康氏症患者更會因受到荷爾蒙影響,令大量鉀質從尿液中流失,繼而出現低血鉀症,導致肌肉無力及增加心律不正的風險。
治療功能性腎上腺瘤的第一步,是透過特效藥處理高血壓及低血鉀症,待身體狀況穩定後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否則血壓有機會在手術期間急性飆升而誘發腦出血或心臟病;而低血鉀症也有機會令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心律不正甚至心跳停頓的危機。
醫生給陳女士安排進一步檢測,發現她尿液中的腎上腺素超標二十倍,證實她的腎上腺偶發瘤為嗜鉻細胞瘤,幸好只局限於左側的腎上腺內。由於嗜鉻細胞瘤可影響血壓,陳女士隨即接受特效藥治療,及勤力在家自行量度及仔細記錄血壓變化,這時她才驚覺血壓有時會飆升到190/110mmHg。醫生根據陳女士的血壓紀錄給她調校藥物,終讓她的血壓已回落到130/80mmHg這較安全的水平,可適合接受手術,把左側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切除。手術完成後,陳女士不僅腎上腺素回落至正常水平,連先前的血壓也回復正常,毋須再服降血壓藥物了。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7091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