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政府繼續維持社交距離措施,為避免疫情在社區蔓延,不少學校都暫停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在「停課不停學」的安排下,學校都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家中學習。被打亂的常規學習模式難免會讓學童及父母身心俱疲,並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焦慮。
學生們在停課期間需要適應全新的網上學習模式,現在又要為復課安排做好準備,可能會令他們倍增壓力。再者,缺乏社交活動及外出的機會,生活節奏受到影響,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及行為問題。例如有些學生會因為過度緊張而脾氣暴躁,行為舉止變得反常;有部分人會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如胃口改變、腸胃不適等。年紀較小的學童有機會出現倒退行為,如再次出現「咬手指」及尿床行為等。有些學童甚至會對上學安排感到恐懼,逃避回到校園與老師及同學見面。
在第三波疫情時,十一歲的女孩佩儀(化名)對經常改變的上課安排無所適從,最初,她不能適應線上學習的模式及整天待在家裏的鬱悶。久而久之,佩儀的脾氣漸漸變差,會經常因小事與母親吵架,以致家庭關係大受影響。佩儀更不時有肚痛徵狀,身心俱疲。
在心理輔導的面談中,佩儀了解到她的負面情緒及焦慮是來自對學習模式及生活常規的改變。她不懂得將問題說出來,故內心充滿着困擾及不安,抑壓的情緒亦難以宣洩。透過傾談及與家長的配合,問題的癥結得以解開。心理學家同時亦幫助佩儀抒發及疏導情緒,減少內心的不安與焦慮。佩儀亦進行了意像鬆弛練習,幫助她進入鬆弛的狀態,減低緊張並讓身體安頓下來。
在處理子女的潛在情緒問題時,家長的配合十分重要,尤以對年幼的學童為甚。一旦復課後,學生又將面對新的「時間表」,故家長宜在復課前為孩子調整起居及作息的生活模式,讓他們更容易適應。家長可先培養孩子回復正常的就寢時間,確保他們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以免睡眠不足影響上課專注力。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幫助子女表達及健康地處理情緒,例如透過身體運動抒發壓力。如小孩因焦慮而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就要好好正視,多加聆聽及溝通,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或學校社工支援。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2330
(承蒙 東周刊准予轉載, 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