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 icon
Booking
doctors icon
Doctors
Services icon
Services
contact icon
Contact
blue search icon
Search

Latest Health Information

03 Mar 2021

Ms. NG Tsz Yin Natalie 孩子,別怕。從遊戲到情緒表達

(Chinese version only)

七歲的女孩嘉彤(化名)經常在不同的社交場合無故地大叫大嚷,亂發脾氣,照顧她的婆婆不知應該如何應對,直至讓嘉彤接受遊戲治療後情況逐漸好轉。

嘉彤接受遊戲治療的時間,經常會有一位「嫲嫲」的角色出現在遊戲主題之中,嫲嫲每次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在遊戲中離世,而每當相關主題出現,嘉彤就會面露驚慌,然後尖叫……

現實世界中的嘉彤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由於媽媽患病,因此照顧的責任便落入婆婆身上。在進行遊戲治療期間,心理學家了解到嘉彤的婆婆年事已高,而父母又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照顧嘉彤。心理上,嘉彤感覺被「遺棄」。一旦婆婆不能繼續照顧自己,嘉彤將變成真正的「孤兒」。由於嘉彤未能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恐懼,她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能不時尖叫發洩內心的不安。而相關的遊戲主題,更一而再出現於遊戲之中。

其實,成年人一般會用言語表達感受。然而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既沒有成人的社交網絡,又沒有足夠的成熟度及言語能力去表達內心的感受,以致不懂得有效地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到,「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可見遊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權利。

遊戲治療一般適合三至八歲的孩子,例如:脾氣暴躁、自信心不足、緊張及焦慮等。親子遊戲治療則有助提升孩子的創意及改善親子關係。透過遊戲,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代替語言,表達內心感受。成年人透過觀察孩子的遊戲主題,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利用情緒詞彙,協助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之中表達及學習情緒。

在遊戲治療期間,嘉彤的情緒得以適當地發洩,並在遊戲的過程之中認識了相關的情緒詞彙。此後嘉彤學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尖叫的情況逐漸得以改善。經過一段治療時間,嘉彤內心的困擾、不安、感受及抑壓的情緒得以宣洩,內在問題漸漸改善,其自信心及社交亦重新建立起來。

無論孩子是否有情緒及行為問題,親子遊戲時間都可以鞏固孩子的正向心理發展。家長可以嘗試安排每星期最少三十分鐘自由遊戲時間,讓孩子隨心發揮創意,享受玩樂。在遊戲的過程之中,家長宜擔當「參與而不干預」的角色,避免對孩子說教、給予指示或糾正,讓孩子有機會在遊戲世界中,以最自然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情緒及想法。當孩子在遊戲中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從旁以言語表達有關情緒或行為,例如「好驚」、「好嬲」、「滿足」等,協助孩子認識相關的詞彙,幫助他們將情緒表達出來。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2068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