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 icon
預約服務
doctors icon
醫生
Services icon
服務範圍
contact icon
聯絡
blue search icon
搜尋

最新健康資訊

10 Jan 2020

朱亮榮醫學博士 暖意

八十九歲的黃女士(化名)是位獨居長者,她患有高血壓及柏金遜症,並有跌倒和營養不良的病史,需要定期覆診和服藥。

數年前的冬天,香港異常寒冷,氣溫持續多天低於攝氏十度。一天早上,黃女士的鄰居前來敲門,惟敲門良久未有回應,遂用後備鑰匙開門,才驚覺她倒臥在地板上,而且反應呆滯、手腳冰冷。鄰居於是召喚救護車,把她送院。

入院時,黃女士的核心體溫只有攝氏三十度,她依然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神智不清、呼吸短淺,上下壓分別為一百及六十,心跳則過緩,只有每分鐘四十八下。根據她的徵狀,醫生確診她患低溫症。

醫生馬上把黃女士轉至深切治療部治理,並施予內部及外部復溫治療。隨後,她的體溫回升到攝氏三十七度,血壓、呼吸及神智均逐漸回復正常。四天後,她轉回普通病房,接受復康訓練,並在十天後康復出院。

當身體核心溫度低於攝氏三十五度,便是患上低溫症。這是一個非常緊急的醫療狀況,若延誤治療,待主要器官溫度低於攝氏三十二度時,就會發展成中度至嚴重低溫症,嚴重可致命。 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產生的能量、肌肉活動產生的熱量會慢慢降低,皮膚中血管收縮保溫的反應功能、對室溫下降的敏感度、以至肌肉顫抖產生熱能的反應亦會變弱,加上不少長者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營養不良、曾經中風、細菌性敗血症等,都會降低身體維持體溫的能力。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長者體溫過低,他們也未必感到寒冷。身邊人或照顧者如發現他們臉部浮腫、面色蒼白、皮膚寒冷甚至出現紫色斑點,便要多加警覺,若他們的體溫低於攝氏三十五度,則必須馬上送院。

要預防低溫症,長者和慢性病患者應逗留在溫暖的環境下,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即使留在室內,仍需穿上保暖衣物,適量進食以攝取足夠熱量,定期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並可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使用暖爐。

黃女士的個案告訴我們,天寒地凍時,長者容易體溫過低,甚至出現危急情況,若不是她的鄰居及時發現,隨時發生悲劇。寒風凜凜,我們除了自身穿得暖、吃得熱,還應該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家,特別是獨居長者、雙老家庭,不單是為了避免低溫,更是為了傳遞暖意。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3329

(承蒙 東周刊准予轉載, 謹此鳴謝)